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jssyzxjy.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jssyzxjy.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jssyzxjy.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jssyzxjy.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习与美丽中国建设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干部职员、古浪县有关负责人访谈录_棕刚玉_乐鱼平台官网首页入口下载_体育APP官方网站

习与美丽中国建设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干部职员、古浪县有关负责人访谈录

时间: 2024-11-24 23:05:29 |   作者: 乐鱼代理

产品介绍

  八步沙林场眼窝子治沙点,绿意盎然,鸟鸣啾啾。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望着林场人多年来种下的柠条、梭梭、花棒等沙生植物,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八步沙林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北部,曾是当地最大的一个风沙口。

  八步沙何以得名?当地人说:“以前出门八步就是沙。”40多年前,这里风沙肆虐,“戈壁滩,古道边,荒漠连天;土也黄,天也黄,沙尘常现……”

  更可怕的是,132公里的风沙线米的速度向南推移。肆虐的风沙侵袭,沙子慢慢埋掉了田地,侵蚀着周边的村庄,一些村民被迫逃离家园。

  为了守护家园,6位农民选择坚守,“誓与流沙斗到底!”1981年,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联合承包沙地治沙造林,向茫茫荒漠发起挑战,开启了漫漫治沙路。

  为确保接续治沙,“六老汉”立下父死子继的誓约,每家必须有一个“接锹人”。40多年来,“六老汉”的儿子、女婿、孙子陆续接过沉甸甸的“铁锹”,成为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

  一棵一棵,一亩一亩,一片一片……经过不懈努力,三代治沙人硬是将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洲。40多年来,三代治沙人累计治沙造林32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45万亩。

  2019年8月,习来到八步沙林场考察。指出“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

  困难面前不低头,沙漠也能变绿洲。如今,行走在八步沙林场,一路都是生机勃发的景象,过去“寸草不生、黄沙漫地”的荒凉景象不复存在。

  随着防风固沙绿色屏障建立,八步沙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风沙线多公里!

  八步沙人没有止步。地补植,发展沙产业,向其他荒漠发起挑战……在前辈创造的绿色奇迹的基础上,“接锹人”正续写植绿治沙、保护生态的新篇章。

  采访组:治沙之前,八步沙的生态环境是怎样的?风沙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八步沙所在的县叫古浪,是藏语“古尔浪哇”的简称,意思是“黄羊出没的地方”——这里曾经草木丰茂。由于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这里慢慢成为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到了20世纪80年代,八步沙已发展成7.5万亩的沙漠,是我们这里最大的风沙口。

  治理之前,八步沙沙丘、植被稀少,一刮风,黄沙弥漫,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如果夜里风沙袭来,村民的房屋就可能被风沙埋没。“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除了房屋被埋没外,农田更是深受风沙危害。那时候,我们都是靠着贫瘠的土地生活。假如没有了土地,子孙后代就没办法生活,等于被逼上了绝路。

  更可怕的是,腾格里沙漠当时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给周边十几个村庄、超过13.3平方公里的良田和3万多名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对过境公路、铁路也造成危害。

  因为风沙肆虐,群众的生产生活受一定的影响,很多村民被迫背井离乡,选择逃离荒漠。

  采访组:1981年冬,您和其他5位农民以联户承包方式造林封沙,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形,是什么激发了您参与治沙造林的决心?当时家人对你们治沙的决定是怎样的态度?

  张润元:1981年,古浪县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政策,把八步沙作为试点向社会公开承包。然而,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就算政府有补贴,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政策出台后,基本没人响应。

  为了保住我们的土地,让子孙后代能有饭吃、有活路,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和我决定联户承包,治理沙患。

  听说我们要造林治沙,家里人最初都很反对。“别人承包土地能长出粮食,我们承包沙漠种树治沙能长出个啥?没有收益!”家里人刚开始想不通。

  我们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要想方设法保住我们的耕地和家园,再难也要试一试!

  采访组:当年,你们制定了什么样的治沙计划?治沙造林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

  张润元:最初,我们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治沙计划。靠着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我们就开始了治沙造林。

  治沙之初,我们没资金,也无经验,就用“一锨沙、一棵树”的土办法造林。1981年秋季,我们第一年治理了1万亩。没想到的是,几场大风刮过,很多树苗被黄沙埋掉,成活率连30%都不到。

  看着枯萎死掉的树苗,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过,我们并没有灰心:“只要有活的苗,就有希望,就说明这个沙能治!”

  经过反复摸索,我们探索出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

  春秋两季,是压沙栽树的黄金期。为了赶进度,我们全家老少齐上阵,还雇了不少乡亲来帮工。为了节约时间,索性卷起铺盖住进沙窝里。没有房子住,就在沙地上挖个壕沟,用柴草搭上个地窝铺住;没有炉子生火做饭,就用3块石头支口锅,开水泡馍当饭吃。大风一起,沙子刮到锅碗里,吃到嘴里把牙齿咯得吱吱响。

  功夫不负有心人。转眼到了第四个年头,那一年春天,天上雨水多,我们种下的树苗子大部分成活了。望着一棵棵亲手栽种的花棒、梭梭长出了芽,我们很高兴,受的苦总算有了回报!

  采访组:您觉得治沙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资金、水源等难题是怎样解决的?

  张润元:最困难的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当时,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政策调整,加上干旱少雨,林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筹措造林费用,我们决定在林场附近打一眼机井,开上些荒地,发展集体经济。但是,打一眼机井要花将近30万块钱。这对我们几个农民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除了六家人集资外,我们还需要想方设法跑贷款。前期,我们六家人投入的资金已全部砸进了沙漠,可是贷款却迟迟批不下来。后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贷款终于批了下来。

  经过4个多月的日夜奋战,一口156米深的机井终于打成了。望着喷涌而出的井水,我们忍不住眼泪直流。可以说,这是救命的水,更是希望的水!从此林场起死回生,走上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综合发展”的新路子。

  采访组:2019年,中宣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您去北京领奖时有些什么想法?

  张润元: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能登上这么大的舞台领奖,我感到很自豪!作为农民,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没想到还获得这么高的荣誉。

  现在,八步沙的生态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黄沙漫天飞舞的沙窝窝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沙漠绿洲。这些都是治沙之初不敢想象的。

  荣获“时代楷模”称号,说明我们做的事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认可,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激励。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我们肯定能把生态环境治理得更好,让我们古浪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采访组:2019年8月,习来到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请您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一天,习沿着砂石路一路颠簸,来到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几名林场职工正在进行“草方格压沙”作业,习走过来,向他们询问作业方法,并拿起一把开沟犁,同他们一起干起来,一会儿就在沙地上开出一道两米多长的直沟。

  习对大家说,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的赞扬和鼓励让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治沙造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采访组:六家人为什么坚持每家必须有一个“接锹人”?对于年轻的治沙人,您有怎样的期待?您觉得应怎样落实好习的殷切嘱托,把治沙事业传承下去、做得更好?

  张润元:我们的想法始终没改变:我们干不动了儿子干,儿子干不动了孙子干,一定要把沙患治理好!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治沙的过程是艰难和漫长的。为确保治沙事业持续不断,我们六家人约定,每家必须有一个“接锹人”。

  虽然治理沙漠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我们坚信,只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治,总会有“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的那一天!

  “用心做好手中的事,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就能让更多沙丘变绿,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采访组: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过父辈们的治沙接力棒的?请谈谈您家三代人是怎样接续治沙的?

  郭万刚:1982年秋季,父亲生病进不了沙漠了,要我接替他去治沙。那一年,我31岁,正在土门供销社上班,是个让人羡慕的国家职工。从内心讲,我当时很不情愿丢掉这个“铁饭碗”。另外,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治沙,没有经济收入,全家人的生活怎么办?这也是当时需要仔细考虑的现实问题。

  然而,对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如果任由风沙肆虐,不但收成减少很多,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村庄也面临着被吞没的危险。

  面对父亲期待的目光,想想父辈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放手一搏去治沙,我决定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锨,加入老人们治沙的行列,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郭万刚:1982年,我加入治沙队伍。2000年冬季,我被大伙儿推举为八步沙林场场长。到2003年,我们已在八步沙植树1000多万株,使7.5万多亩荒漠得以治理,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

  在根治八步沙的沙患后,我们又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段——离林场20多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军。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们又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到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我们在腾格里沙漠腹地治沙的成效,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林场。

  面对这样的成绩,我们并没有满足。2015年秋季,我们承包了甘蒙边界古浪段麻黄塘治沙环路沿线万亩封禁保护区的管护任务,同时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到2018年春季,我们在麻黄塘治沙环路沿线.8万亩,防沙治沙施工道路绿化工程56公里,栽植各类沙生苗木800多万株。

  采访组:请谈谈八步沙林场是怎样实现“治沙”与“治穷”共赢的?治沙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郭万刚:在治理好沙化土地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向沙漠要效益,探索发展沙产业。2018年,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林场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流转沙化严重的土地1.25万亩,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

  在古浪县立民新村、为民新村两个移民点,我们栽植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7500亩;以兴民新村为重点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5000亩,积极探索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途径。

  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长出了经济作物,这是第一代治沙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采访组:2019年,习在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时说:“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对的话,您有怎样的感触?对于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您是怎样理解的?

  郭万刚:“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是治沙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动力源泉。

  当初听到父辈们说要治理沙漠时,我的感觉是不可能取得成功。当时农民连温饱都没解决,治理沙漠短期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困难可想而知。然而,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无论多难都敢于挑战。

  父辈的英雄事迹证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用心做好手中的事,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就能让更多沙丘变绿,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在未来的治沙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弘扬和传承“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

  郭万刚:八步沙林场坚持治沙造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我们获得了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可,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是规模化治沙。规模化治沙有效提升了治沙效率。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等生态建设项目,八步沙林场在风沙前沿和重点风沙口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活动。43年来,八步沙林场完成治沙造林32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育草45万亩。

  二是坚持造林与管护并重。通过人工造林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林场对适宜封育的区域采取封禁保护的方法。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植被覆盖率,而且在管护站安排专人进行林木全面管护,杜绝了人畜破坏和森林火灾发生。

  三是强化造林治沙的科技支撑。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林场建立防沙治沙教学实习基地,为造林治沙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通过科学支撑,第三代治沙人尝试了“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治沙效果。

  四是开展多种经营。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了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探索多种经营,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林业产业化发展,还为周边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显著提高。

  此外,八步沙林场探索推行“互联网+防沙治沙”模式,广泛开展公益项目。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治沙,形成了全民关注和支持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

  采访组:治沙造林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您有哪些特别难忘的亲身经历?

  那是1993年5月5日下午,我当时正在林场巡沙,先是平地起风掀起沙子,接着天空就伸手不见五指了。我和一位同伴赶快躲到了灌木丛里。当时,我甚至感觉自己活不了了,迈不过这道坎。最终,我死里逃生,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

  第二天早上,一个消息传来:古浪有23名刚刚放学的小学生被大风吞没,大多是刮到水渠里淹死了。这次黑风暴,仅河西走廊地区就有85人被大风夺去生命,31人失踪,12万头大小牲畜被刮得无影无踪。

  这场黑风暴让我认识到,土地沙漠化不仅会导致生态环境退化,还会直接威胁我们的生命安全。作为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一定要采取行动,消除这样的威胁。

  古浪是藏语“古尔浪哇”的简称,意思是“黄羊出没的地方”,然而随着荒漠化的发展,这里曾经难觅黄羊踪迹。如今生态得到一定效果保护修复,黄羊种群不断壮大。(图/郭万刚)

  采访组:八步沙林场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和愿景?您对防沙治沙事业有咋样的期待?

  郭万刚: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树长起来了,环境慢慢的变好了,风沙也小多了。我们将不懈努力,牢记“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誓言,把这片绿洲维护好、管护好,探索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随着八步沙林场等治沙项目大力推进,曾经的荒漠逐渐变成绿洲。对于防沙治沙事业,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期待。

  三分种,七分管。我们不仅要把树种好,还要把树管护好。在长期管护方面,希望国家在政策方面继续给予重视和支持。

  在未来的治沙造林工作中,要坚持采用科学治理的方法,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不一样的区域、不一样的沙化土地进行分类治理,确保治沙效果最大化。

  此外,治沙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希望未来有更多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像八步沙林场“六老汉”这样热情参加治沙事业。

  采访组:您是怎样从父辈手中接过治沙接力棒的?祖父辈、父辈的治沙故事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决定成为一名治沙人时,是否有过犹豫或担忧?

  郭玺:我是1985年出生的,小时候很调皮,爷爷、大伯他们种树,我会跟在后面玩儿,他们在前面种,我在后面拔。那时的我还不能理解他们工作的意义,心想自己长大后一定要离开这里,到外面去闯荡闯荡。

  在外面打工的日子,我学会了开装载机,工资收入不错。2016年秋天,我大伯郭万刚再一次劝我到林场工作。这已经是大伯第三次来找我说这件事了,我实在不忍心再拒绝,想着那就先帮忙干几个月吧,把林场最忙的秋季和春季的活儿干完,等到来年春天,再继续出去打工。

  到林场以后,我的收入从每个月六七千块钱,降到了每个月3000块钱左右,心里还是有落差的。所以到了2017年春天,我按原来的计划准备继续外出打工。

  出发前,我想着告别一下吧,再去看一眼林场。我站在眼窝子治沙点,看到地上长满黄色小花,那是盛开的柠条花等。看着花海,我心想:爷爷、叔伯们在肚子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居然能把沙漠治理得这样生机勃勃,真是了不起!

  打小,爷爷们就会给我们讲故事,盼望我们孙子辈有人到林场把治沙这件事坚持干下去。爷爷和叔伯们栽的这些树,如果没人管了,肯定会死掉,那沙漠不就像以前一样“沙进人退”了吗?之前几代的辛苦就都白费了!眼下,第二代治沙人慢慢老了,到了我们接过治沙接力棒的时候了。

  那天,治沙的一幕幕在我脑子里闪过,祖父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大伯也是放弃了很好的工作来到林场的,我为啥不能?让更多的沙地变成绿洲、花海,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郭玺:爷爷他们第一代治沙人,是赶着毛驴拉水;到了大伯他们第二代治沙人,是骑着三轮车浇水;而我们第三代治沙人,开起了运水车,灌溉效率越来越高。

  曾经,治沙就是“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大多用的是“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这种方法种下的树苗成活率很低。

  后来,我们先是探索“草方格+沙生苗木”模式,降低风力影响、更好地涵养水分;然后尝试固、管、护、养一体化防治,形成乔灌草结合、高中低搭配的立体治沙模式。

  2017年,在林场支持下,我牵头成立了农业机械队,我们还在社会各界帮助下,引进了打坑机、挖掘机等多种农机设备,治沙效率进一步提升。过去,3个人一天最多只能挖1亩地、大约70个树坑。现在有了打坑机,一人一天最少能挖5亩地的树坑。

  再比如,治理病虫害,以前爷爷他们是背着喷雾器靠人力来打药,7.5万亩的地,他们花费几个月甚至半年还打不完。现在我们用无人机来打药,一周时间就能把7.5万亩沙漠全部打完。

  2018年,我们在流转的1万亩沙化土地上,开展滴灌种植梭梭试验,梭梭成活率大幅度提升,节水效率也得到提高,发挥了科学管理、科学治沙的威力。

  采访组:2019年8月,习来到八步沙林场考察,当时说的哪些话让您印象非常深刻?有怎样的感触?

  郭玺:2019年8月21日,习来到八步沙林场,我至今还记得当时说,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的话给了我们很大信心,鼓舞着我们把更多的荒漠治好。当时我心里想:“以后再困难也一定要坚持到底,为建设美丽中国而持续奋斗,干出一番事业!”

  我大伯他们常说,沙漠里的苦是“霸王苦”,没本事的年轻人不要来。为啥叫“霸王苦”?因为沙漠里有种植物叫霸王,干旱的地方它也能顽强活着。吃得了“霸王苦”,才能做好治沙造林工作。

  沙漠里治沙造林特别累,一些地方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干活常常要从一大清早到黑夜,大伯说当初让我来林场工作,就是看中了我能吃苦。

  到了我这一代,不仅要把“沙窝窝”变成“绿窝窝”,还要变成“金窝窝”。治沙的同时,也必须治穷。近年来,我们带领周边农民平整耕地,种植枣树、枸杞和肉苁蓉。林场还建成了八步沙溜达鸡养殖场,引导周边贫困农户到养殖场就近务工,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双赢。

  我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先去喂鸡,然后再开车拉水去浇树,一车水能浇100多棵树,每天跑十几趟。我们的“八步沙溜达鸡”一年出栏量达到1万多只,每只鸡能卖到100块钱左右。

  如今的八步沙已经从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了当地人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把沙固住,把林栽好,是治沙人一辈子的事业。接下来,我们要像习殷切嘱托的那样,继续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一代一代地接续奋斗,建设好八步沙,把更多沙漠变绿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郭玺: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能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么高的荣誉,心里非常激动。我感到,必须把自己该干的工作踏踏实实坚持干到底、干得更好,对得起这份荣誉。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让我们八步沙人对未来更充满信心。作为第三代治沙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把八步沙治沙事业传承下去。

  我们将牢记辛勤劳动、造福于民的使命,继续治好沙,造好林,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带领周边乡亲们治沙又致富,让家乡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的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治沙’获益、‘用沙’发展、‘靠沙’致富路径”

  采访组:2019年8月21日,习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时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近年来,古浪县是怎样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当代愚公精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

  杨琦玮:近年来,我们牢记习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底线性任务,逐步的提升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高位谋划推动,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我们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进行周密安排部署,强力推动落实到位。

  我们每年都制定大规模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和技术规程、考核验收等相关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成效扎实。县里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带头参加春、秋两季义务压沙和植树造林,带动社会各界热情参加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加强典型示范,大力弘扬当代愚公精神。这几年,我们相继建成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新时代实践成果展厅等场馆,免费开放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常态化开展典型事迹宣讲,2019年以来累计接待全国各地干部群众超过40万人次。

  三是厚植绿色底色,全方面推进美丽古浪建设。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

  我们建立健全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充分的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结合古浪县实际,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节能减排、国土绿化倍增行动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指标纳入县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倒逼责任落实。

  5年来,古浪县治理退化草原65.63万亩,治沙造林62万亩,治理风沙口20多个、风沙线万亩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率先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以县为单位的第一个歼灭战。

  采访组:在治沙过程中,古浪县是怎样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绿”“富”双赢、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持续改善的?

  杨琦玮:我们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的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治沙”获益、“用沙”发展、“靠沙”致富路径,推动防沙治沙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实现了生态修复、产业高质量发展、群众致富一举多得。

  我们利用沙漠光照充足、大气洁净的优势,全力发展现代寒旱农业,打造黄花滩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基地、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基地。

  目前,全县肉羊存栏量达到355万只,稳居全省第一。羊100亿元级、奶50亿元级、蔬菜20亿元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先后引进雪川、金宇浩睿、羊如祥等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过订单生产、技术服务、入股分红、劳务帮带等多种方式,建立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集体和农户持续增收。

  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9年的2006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8248万元,村均达到44.8万元,位居全省前列。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6元,是2019年的1.39倍,年均增长8.5%。

  我们还全力发展以沙漠生态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业,依托八步沙眼窝子治沙点、“六老汉”治沙纪念馆、西凉女国等资源,发展集沙漠体验、生态观光、设施农业、研学教育等元素于一体的金色沙漠生态旅游。

  连续承办甘肃省自行车长征联赛古浪分站赛暨“丝路要塞·红色古浪”环八步沙自行车赛、“草帽绘绿洲、绿意传千里”八步沙研学实践活动,赛事活动带来的“流量”转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量”。

  采访组:八步沙林场的治沙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您认为这一经验对别的地方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杨琦玮: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当代愚公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古浪防沙治沙工作进入了历史上顶级规模、群众参与度最高、进度最快、效果最好的时期,为全国防沙治沙工作贡献了古浪模式和古浪样板。我们有以下几点深切体会。

  坚持思想引领是核心。古浪防沙治沙历程是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习生态文明思想既为我们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解决了“桥或船”的问题,特别是2019年8月,到八步沙林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领我们取得了县域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习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一以贯之、长期坚持。

  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长期以来,县委从始至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大局的重要位置,统筹谋划、全力推进。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勇挑重担,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先,向最困难的地方进发、对最难治理的区域宣战,众志成城地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实践证明,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和关键。

  遵循科学方法是重点。我们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封修造并举,最大限度增绿、兴绿、护绿、用绿。实践证明,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科学方法,才能全面巩固生态治理成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更大突破。

  紧紧依靠群众是根本。我们始终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群众性压沙、植树造林活动,治沙造林成果丰硕。实践证明,必须始终依靠群众,积极调动群众主动性、创造性,把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发扬奋斗精神是支撑。八步沙“六老汉”40多年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实现了“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实践证明,只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怀,接力传承、接续奋斗,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打开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

  采访组:2023年6月6日,习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助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古浪县将从哪几个方面着力,重点方向和举措是什么?

  杨琦玮: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抢抓政策机遇,完善防治举措,持续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贡献。

  狠抓项目建设扩绿量。我们坚持巩固治沙成果与扩大绿色版图齐头并进,快速推进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项目,不断的提高全县国土绿化质效。力争到203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3.1%以上,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2%以上。

  加强封禁管护促恢复。我们坚持“三分造、七分管”,围绕南部山区、麻黄塘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239万亩已治理沙化土地等重点区域,落实水源涵养、生态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任务,严厉打击毁林开荒、撒野放牧、乱采滥挖沙生植被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确保全县林草资源安全。

  强化联防联治聚合力。我们加强甘蒙省界区域联防联治,统筹谋划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高质量完成甘蒙沙漠锁边工程建设任务,推动沙地交界区域生态治理纵深发展。

  深化治水兴水促发展。我们坚持外引内蓄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全力配合做好引大延伸增效、景电三期、景电二期提质增效三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加快在建调蓄水池建设进度,集中力量谋划新建一批水源保障工程建设项目,不断的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采访组:新征程上,古浪县将怎样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着力实现哪些具体目标?

  杨琦玮: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仍然是巩固拓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关键期,我们将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三大标志性战役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由重点治理向全面施治提升、由重点领域向全域覆盖拓展,全县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ECO质量大幅度的提高,全力打造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县,积极争创“三北”防护林工程标杆县。

  健全完善投入机制。健全完善政府投资、社会资金参与、干部群众投工投劳等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国家储备林贴息贷款等方式,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生态综合补偿支持,着力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保障体系。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围绕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奶产业、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循环化工、文化旅游、生态环保6条重点产业链,持续谋划实施一批含绿量足、含新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产业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

  着力强化科学技术赋能。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围绕节水农业、荒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土壤肥料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加大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及压沙机械研发力度,以高水平科技应用推动高质量防沙治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育更多污染防治、防沙治沙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智力支撑。

  不断凝聚全民共识。持续讲好八步沙“六老汉”治沙故事,大力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引导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倡导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培育生态文化,让生态文明理念家喻户晓、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美丽中国建设,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责任。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拓展全县生态建设成果,不断为建设美丽中国、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贡献古浪力量,体现古浪担当。

  原标题:《习与美丽中国建设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干部职员、古浪县有关负责人访谈录》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人口最多的十个岛屿最少的有2000多万最多的两个岛屿人口过亿

下一篇:动力电池今后的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